首页
>新闻资讯>文化园地
匠心求新,笃志躬行——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彭雪平

人物简介

彭雪平,正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历任中国能建广东院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电力勘测设计大师,中国核工业工程设计大师,广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工作做好,就是我的期望。如果说对电力技术发展有一点贡献,那也是前辈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感谢他们!”

眼前的彭雪平,人如其名般谦逊、平和、温雅。相比于所获得的荣誉,这位新晋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更喜欢谈论对技术发展的展望和感悟。从业35年,他用一颗匠心为国家电力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探路 实现核电自主化

1980年代末,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院,敏锐地捕捉到核电将迎来一场大发展,启动了核电常规岛设计技术的攻关工作。

而广东院参与设计的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正承担着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和常规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重任。彼时已有多个大型发电项目设计经验的彭雪平,担任了岭澳一期的设总助理、副设计总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并从此开启了与核电的缘分。

为了实现混凝土材料国产化和回填技术自主化,彭雪平和设计团队对中英法三国的回填试验方法、填料选用和级配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研究,编制出了岭澳核电站土建工程技术规范,不仅取代了国外相关规范,而且采用了本地的回填材料和国内检试验设备和施工机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一期相比,作为我国首个“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岭澳二期在汽轮发电机选型、DCS控制、主厂房结构和管道应力计算等方面都需要作出更多的国产化设计和技术改进。

单就汽轮发电机选型为例,相比以往核电站惯用的全转速机组,半转速机组对设备和整个系统都更有优势,但是对弹簧隔振基础、高压管道断裂甩击荷载和防甩装置设计等技术要求更高,为此,设计团队展开了不下千次的计算和试验。作为岭澳二期主管副总工程师的彭雪平迎难而上的决心十分坚定:“我们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核电站常规岛设计的完全自主化。”

在他的带领下,设计团队最终攻克了50多项核电核心技术难点,并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岭澳二期也成为了中国核电自主品牌CPR1000技术的示范项目。

在向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更占优势的三代核电技术攀援的过程,也布满了荆棘。广东院参与勘察设计的台山一期是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尽管有法国的EPR参考电站在前,但攻坚的过程依旧艰辛。

为了尽快消化、研究和掌握EPR三代核电常规岛及BOP的设计技术,广东院成立了以彭雪平为主要负责人的科研项目组,共完成了23个子课题研究,实现了“大容量引起的机械和电气设计技术”“厂房半地下室布置技术”“与EPR核岛配合的常规岛设计技术”“涉核安全设计技术要求”“设计寿命延长后的设计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空白,为我国掌握第三代百万千瓦核电设计核心技术奠定了有力基础。台山一期两台机组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先投运的EPR三代核电机组。

攀登 海上风电新高地

2008年,海上风电在国内开始萌动。而拥有4300多公里的海岸线广东,正位于风能资源富集区,特别是近海海域和沿海岛屿风能资源丰富,可建海上风电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海上风电能源是一种清洁、绿色、低碳能源,是海洋可再生能源里最具商业化开发价值的能源形式。同时,海上风电又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工程,对推动我国海洋科学和相关领域学科的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认准了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可期,彭雪平便带领广东院风能创新团队开展了新一轮的匠心求新。

2009年,在广东省发改委的指导下,彭雪平与广东院团队高质量完成了广东省首份掌握海上风电资源“家底”的指导性文件——《广东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

该规划在综合协调各方诉求的基础上,完成了广东省近海风资源条件评估,并统一考虑了海上风电的海域使用和电网消纳问题,为广东省海上风电资源科学、有序、连片开发建设提供了完备规划和技术保障。该规划也成为了国内首个获批的省级海上风电规划。

打造具有广东院特色的海上风电技术体系,夯实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彭雪平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指导成立了广东院风能技术中心,与英国、德国、挪威等海上风电建设经验丰富的国家和机构合作,不断加大了自主研发和科技攻关力度。

至今,广东院已拥有海上风电自有知识产权100余项,形成了适合我国沿海独特环境要求的海上风电工程技术体系。广东院主导开发的国内首个海洋工程管理和施工远程调度系统,为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运维提供了高效的指挥调度管理平台,已成为如今国内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期间智能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凭着行业领先的海上风电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广东院也陆续承担了广东省大部分海上风电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从徐闻港到沙扒湾,从伶仃洋到南鹏岛,处处可见广东院建设者忙碌的身影:

2019年12月,广东省首个大兆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建设进度在广东省同期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中遥遥领先;2020年8月,国内首个三桶吸力桶导管架基础在三峡沙扒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应用,广东院率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吸力桶导管架基础设计体系;2021年12月,广东院总承包或勘察设计的海上风电项目并网装机规模超过4000兆瓦,还签下了广东百万千瓦级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总承包项目合同,为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贡献着能建之力。

“海上风电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埋头苦干。”彭雪平说。

传承 向着双碳目标进发

细数之下,彭雪平已率领团队完成了近百项国家重点大型核电站、火电厂、海上风电场设计建设和重大技术创新,主持开展的多个项目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成绩和荣誉之外,彭雪平更在意的,还是经验的传承。

近年来,他参与或指导编写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其中,他作为第一主编人编制完成的《核电厂常规岛设计规范》更是作为我国第一部核电厂常规岛技术标准,形成知识成果近30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彭雪平还担任了广东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在他的指导下,两名博士后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核电站常规岛结构抗震性能、极限安全条件下抗倒塌分析等课题研究,还参与了国内首个关于复杂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标准,不仅是对核电站,而且对超高层建筑等其他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对彭雪平而言,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现在开展的工作,都是在努力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新能源为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未来,我们还将朝着海洋更深远处出发,加大技术创新,为能源的低碳清洁发展贡献我们更多的力量。”

在他和广东院人的共同努力下,广东院又将踏上面向双碳目标的新一轮创新历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