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文化园地
世界标准日|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10月14日是第55届世界标准日,标准是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关键所在,也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能建广东院注重通过标准引领推动技术进步,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企业发展新动能。

加快以高标准

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院紧扣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健全现有标准化技术体系,主动谋划新兴领域的行业标准或参与更高级别的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在固化凝炼科技成果的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我国核电事业起步于1970年代,直至21世纪初,核电常规岛设计规范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2011年,广东院将完成的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核电厂常规岛自主化设计经验总结凝练,主编了国家标准《核电厂常规岛设计规范》,为我国大型核电厂常规岛及BOP设计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广东院还主编了我国首部核电厂测量国家标准《核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范》、首部关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地工程勘察的综合性国家标准《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提出的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以来,广东院发挥在柔性直流技术领域的优势,主、参编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标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成套设计规范》《柔性直流输电换流站设计标准》《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柔性直流换流站电气设备选型设计规程》等,为柔性直流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019年,广东院主编的国家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和《海上风力发电场勘测标准》相继发布。作为相关领域的首部国家标准,两项标准的实施,对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海上风电场勘察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海上风电能效、保障海上风电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东院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实施、深远海海上风电、CCUS、柔性储能、氢能、能源融合、工程数字化等关键技术领域,主动谋划,超前布局,仅2023年新编的38项技术标准中,就有近8成集中在新能源和能源新业态领域,引导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氢能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院参与了《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系统设计技术导则》《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掺氢天然气燃机电站燃料系统设计技术规范》等标准的编制工作,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牵头总承包建设的国内首个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广东院牵头编制了国内首个公路领域源网荷储交能融合项目的设计规程、施工和运维标准,为交能融合发展搭建了坚实技术底座。

聚集创新要素

扩大标准化工作朋友圈

广东院与知名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标准化协同创新,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标准化生态,标准化工作的朋友圈日益壮大,发展优势持续增强。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作为在CCUS技术领域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广东院牵头联合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单位,主编行业标准《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设计导则》,加速CCUS创新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推广应用。

广东院参与完成了华南理工大学主持的国内首部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抗震标准的编制工作。该项标准定量评估强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理论和方法,填补了目前抗震设计规划的空白,依托它形成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广东院牵头联合南瑞集团、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和高校,主编《电力调度控制大厅设计导则》等系列行业标准,对电力调度控制大厅这一电力系统的核心指挥调度场所设计原则进行了全面规范。

2022年,广东院与国网通用航空公司、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联合编写的行业标准《架空输电线路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规程》,规范了架空输电线路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的技术要求,助力“低空经济”发展。

加速标准“走出去”

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

广东院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速标准国际化进程,在推动成立新的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加快国际标准布局和标准国际化应用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带动中国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广东院参编的IEEE国际标准《光储充电站的储能系统性能测试规范》,基于10千伏及以下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中储能系统运行特性,提出了储能容量等系列关键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和流程。

注重加强与国际标准协会的沟通联系,组织完善《微电网规划与设计导则》《微电网控制与运行技术条件》等IEC国际标准。

越南永新电厂一期2×620兆瓦机组工程是“一带一路”倡议首批落地项目。广东院牵头对欧洲和美国土建标准进行了系统对比研究,提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中国标准方案并获采纳,随着工程的顺利建设实施,推动了两国基础设施与产能合作互联互通。

截至目前,广东院已系统开展了包括热机、环保、电气、热控、土建、水工、变电、送电、通信、岩土等领域在内的34项中国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比分析研究工作,覆盖电力行业全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