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中国能建广东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科普筑梦·能建未来”科普公益志愿活动品牌,组织多名资深工程师、科技工作者组成志愿团队,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绿色低碳倡议、电力安全常识等主题,通过“送教上门”和“科普入园”等多种方式,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黄埔军校中学、广州中学等多所学校的孩子们带去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
公益科普课堂——感知电力工业的发展
课堂是同学们日常学习的地方,而广东院的科普公益课堂,却给他们带来了些新的视野。“为什么鸟儿在高压线上不会触电?”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好奇的简单问题入手,工程师们用生活实例让孩子们走进电力行业,介绍了我国的电力发展历史和重大能源战略部署,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到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历程。“从难以满足基本的照明用电,到生产生活用电供应全面保障;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无法通电,到成为一个14亿人全民用电的国家,这是我们一代代电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广东院工程师的深情讲解,让孩子们体验到我国电力工业的追赶、崛起、飞跃之路,更深层次地了解社会、感受生活、认识国家发展。
除了讲授理论课程外,工程师们还增加了许多有趣的互动,让学生在问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大风车’怎么安放在海里?核电站为什么要修在海边?”孩子们的问题,藏着一颗颗探索科学、寻求未知的热忱之心,而广东院的科普公益课堂,则在他们心中播种下一粒粒科学的种子,期许未来能长成参天大树。
实践科创课程——感受绿色能源的力量
除科普课堂外,广东院还组织海上风电项目研学团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践科创课程,让他们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绿色能源的重要性。
风吟叶舞,巨轮旋动,在课程中,一座座雄伟的海面“巨兽”、“海上风电心脏”海上升压站,以及蜿蜒盘踞的深海“大动脉”海底电缆,为海上风电绘上了童真的色彩。通过项目实景视频,海上风电的神秘面纱向孩子们缓缓揭开。研学导师们深入浅出地答疑解惑,让同学们对海上发电的原理、构成和制造组装过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的实践环节上,孩子们通过井然有序的分工合作,对电池、灯泡、叶片进行组装,在20分钟内就了解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的原理,巩固了课堂所学。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风力发电实验,看到了风变成电,再到小灯泡被点亮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科学技术的奇妙。
科普入园研学——感叹能源建设的魅力
广东院“科普筑梦·能建未来”科普公益课堂不仅走进校园,也带孩子们走进企业。广州中学高中部的同学们来到广东院展厅,通过聆听讲解、观看视频、观摩模型、参与互动,深入了解广东院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全领域的深耕力拓,体会每一次能源变革、技术创新的意义。其中,以广东院海上风电建设者为原型创作的微电影《追风》,讲述了两代能源建设者因传承发扬、坚守创新而产生的矛盾、温情和担当,鼓舞孩子们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深植心中。
在广东院建设运维的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孩子们从湛蓝的大屏幕上参观海上风电场的“神经中枢”,了解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数据。孩子们通过实时监控画面看到陆海多终端的实况转播,感叹大数据让万里路程变成触手可及,跨越时空界限,让一切成为可能。在广东院数字电网研发中心,导师们通过广东院自主研发的变电站智能运维系统模拟智能巡检操作,让孩子们对智慧电网的运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截至目前,“科普筑梦·能建未来”公益活动已开展4场实地研学活动,累计服务中小学生1200余人次。接下来,广东院还将继续以“文明共享、精神共育”为目标,与广州市中小学合作,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多种科普活动,以联合共建的聚合力激发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将社会需求与青少年成长相结合,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助力社会文明进步。